> 新闻资讯 > 详情

机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: 经济增长目标传递高质量发展信号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驾

中国基金报 2023-03-13 13:36:58

  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。报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
  如何解读报告的深意和政策方向,中国基金 报记者采访了公募、私募 、券商 、银行 等十家机构。

  受访机构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%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符合市场预期,符合政策资源的可承受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,为推动高质量转型预留了空间。而提高财政赤字预算则表明在经济复苏背景下,财政继续加力提效,可以为确保今年的经济复苏保驾护航,增强经济稳定性。

  GDP增长目标“5%左右”

  传递高质量发展信号

  大成基金 表示,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做的政府工作报告,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,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,报告从扩大内需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深化国企改革 、吸引外资、防范金融风险、稳定粮食安全、推动绿色化转型、保障民生等多个方面予以建议。

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%左右。

  对此,长城久恒基金经理 储雯玉认为这一目标是符合市场预期的。首先,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消费疲软,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可以实现7%以上的增长。其次,投资增速预计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格局,其中,房地产投资水平可能持平,好于去年双位数下降的水平;制造业、固定资产和基建投资有望达到6%以上的增长;进出口受海外经济和币值影响存在不确定性,同比预计持平或略有下降。

  深圳道谊投资董事长、投资总监卢柏良认为,GDP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%左右,更符合政策资源的可承受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。过去几年,受疫情等复杂困难环境的影响,不仅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,政府部门也过多消耗了政策资源,需要时间进行积蓄和补充。

  广发证券 (行情000776,诊股 )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表示,“5%左右”的表述为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留了空间,同时也继续传递出高质量发展的信号。不过,GDP目标和当年GDP能够实现的增速是两个概念。作为同样低基数的两个年份,2021年GDP的目标是“6%以上”,但当年实际实现的GDP最终增速是8.4%。2023年的GDP目标定在“5%左右”,而目前测算中性情形很可能在5.7%~6.2%之间。

  国泰基金 表示,“5%左右”的增长目标与“十四五”规划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长期目标对应的潜在增长水平基本匹配,稳健的目标增速为后续化解宏观风险、推动高质量转型预留了空间。

  大成基金认为“5%左右”的表述既肯定了经济反弹的活力,又看到了出口等项目在今年面临的压力。

  民生银行 (行情600016,诊股 )首席经济学家温彬 指出,今年设定5%左右的增长目标,兼顾了必要性和可行性。从必要性的角度来看,今年需要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”,特别是要解决新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。为民生改善和风险防范创造良好环境,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。从可行性角度看,经历疫情三年冲击之后,外部环境恶化、人口增速下滑、市场积累消耗较大,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,5%左右的增长水平与潜在增速大致匹配。

  温彬强调,5%的增速目标属于“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”,从政府换届和工作交接的情况考虑,设置更为稳健的目标可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;今年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性较大。

 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

  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

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赤字率拟按3%进行安排;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.8万亿元。

  对于这一安排,卢柏良表示,去年财政赤字率是2.8%,今年提到了3%;去年专项债3.65万亿,今年安排3.8万亿。这些变化表明,疫情放开,压制预期和抑制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约束消除后,市场消费和投资的力量会自然地进行恢复性增长。加上去年的低基数,今年基于市场自发力量的增长应该是比较确定的。在此背景下,财政仍然不松懈,而是继续加力提效,为确保今年的经济复苏保驾护航,增强经济的稳定性。

  恒立基金总经理潘焕焕表示,财政政策为经济发展托底,在经济刺激中的传导路径短、起效快,具有乘数效应,在经济走弱时,可以加强刺激力度;其次,这样的安排突出了“稳”字,坚持3%的赤字底线,体现了把财政安全放在核心位置的部署,防止通胀预期。赤字率与专项债目标提高的不多,3%的赤字率在国际上属于较低水平,3.8万亿专项债相较去年增加了4%左右。整体看,专项债增长与经济增长是相匹配的,同时还有适度的加力。

  红塔证券 (行情601236,诊股 )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 认为,虽然今年设定3%的赤字率目标较2022年高出了0.2个百分点,但考虑到2022年预算外资金填补了财政缺口,2023年的赤字率目标仍是偏稳健的。同样,地方债发行目标上,2023年的目标为3.8万亿,超出2022年的3.65万亿,这个目标也是偏稳健的。考虑到2021年的部分专项债发行挪到了2022年,并且用了过去没有用完的限额,2022年实际的专项债发行约5万亿。因此,2023年所对应的专项债实际发行量不一定会比2022年高。

  温彬认为,今年的赤字率拟按3%安排,体现出财政支出强度上的“加力”。而赤字率不超过3%,主要是为了保持财政的可持续和为今后应对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。3.8万亿专项债发行目标,一方面体现出了“财政政策加力提效”导向下的“尽力而为”,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“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”导向下的“量力而行”。专项债虽然不计入赤字,但会受到地方政府债务率(债务余额/地方综合财力)的约束。

  西部利得基金 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显示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所上升。货币政策基本上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,“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。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保持人民币 汇率 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”,删除了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。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可能更多侧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,流动性总量将会趋于中性。

  温彬认为,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着墨不多,可以结合“权威部门话开局”发布会上央行 的表述来展望今年的政策脉络,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,以体现“精准”这一要求。

  恢复和扩大消费 还有很大空间

  将是拉动GDP主要力量

  政府工作报告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,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。

  对此,储雯玉认为,这个表述体现了政府在呵护民生、推动疫后经济恢复增长上的努力和决心。今年消费侧的增长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。

  潘焕焕表示,作为拉动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之一,消费在GDP权重中占50%以上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既有空间,也有条件、有支撑。恢复和扩大消费,积极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,开启内循环、让经济重新动起来,对解决我们面临的各项问题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

  卢柏良分析,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从去年的3.2%降至1.7%左右,而放缓幅度最大的地区以西方经济体为主。这些经济体是我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,今年的出口面临着挑战。因此,提振内需更成为重中之重,汽车、家居、旅游、餐饮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挖掘空间。

  在外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,更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。

  增量研究院院长、经济学家张奥平表示,当今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,外需不足更需内需发力。长期来看,以内需为主导、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主要特征,发达国家多是以内需为主导的消费国。中国拥有14多亿人口、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,人均财富提升空间及内需释放潜力巨大,就更应以我为主、主动作为,抢占发展先机,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 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

  举国体制推动全面科技攻关

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,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,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

  对此,卢柏良表示,创新驱动、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 产业升级 、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。在外部发展环境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,发展科技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。除加大研发投入外,科技创新社会生态的塑造非常重要,思想、创意、专利、技术、管理、资本、市场、商业化、产业化……需要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大生态。

  卢柏良对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研发强度的数据印象深刻。“报告中指出,中国的研发强度已经从2.1%上升到2.5%;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超过了60%;专精特新企业达到了7万多家。我们的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创新驱动、科技进步是必然选择。而这些都必须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作为前提和保障。2.5%的研发投入强度意味着去年我们的研发资金总额超过了3万亿,这个数字可能是GDP排在我国之后10个国家的投入之和。

  储雯玉说,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展示了过去5年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丰硕成果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已经成为政府的核心工作目标。这是实现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动能,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。所以,今年从自上而下的行动方向来看,将会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较大投入,如推动数字经济 、加快前沿技术研发、建设高质量科研机构、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等。

  李奇霖也表示,科技创新必须独立自主。结合本轮的机构改革强调要“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”,今年的产业政策会明显加大对“卡脖子”领域的投入力度,实现科技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,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。

  潘焕焕表示,在科技创新方面,报告重点突出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,这与高质量发展是吻合的。新型举国体制是针对国家重大需求,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,集合国家科技力量、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,其特征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,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的各种手段,可以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,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

  潘焕焕说,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,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%,而发达国家通常会达到15%~25%。报告体现了加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带头作用的用意,国家将通过举国体制,由国家组织、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的方式大组织、大力气、大投入来推动全面的科技攻关。

  国企改革、扩大内需、科技创新有望成为今年投资主线

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今年的发展方向,对资本市场 的发展和走势有重要的导向意义。

  受访机构表示,国企改革、扩大内需、科技创新方向有望成为今年的投资主线。

  储雯玉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大量篇幅强调了国企改革、扩大内需、支持创新发展战略重要性,这几个方面有望成为今年的投资主线。具体到投资中,一是数字经济及围绕数字经济的智能化、信息化、国产化改造领域;二是国有企业,重点是通过国企提质增效的改造、国企治理的优化、国际化的推进,共同带动国企价值重估;三是经济复苏,消费回暖,周期行业和中游制造业业绩和订单全面提升,可重点关注计算机 、机械、通信、电子、传媒 、化工、医药 、建筑、建材等行业。

  潘焕焕预计,后续消费、汽车等重点领域的进一步改善仍有空间;新能源、芯片、信创 等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,投资机会值得重视;地产链相关行业,如家电 、建材以及上游资源品行业同样存在上升空间;军工行 业的高景气值得关注;国企改革也会有很多投资机会。

  卢柏良表示,结合报告和市场预计,基于数字化建设、智能化和安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,基于内需发力的家居建材,基于低碳的新能源,基于长期品牌消费 的白酒,基于疫后复苏的泛场景消费等领域都会有不错的机会。

  国泰基金表示,产业政策方面存在两方面的主线机会:一是报告提出要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,指明数字经济是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力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围绕数字经济的信创、人工智能 、通信新基建等相关领域,后续从政策投资、产业带动、社会效率提升三个方面可展望极大的市场空间,可能出现投资加速的机会;二是报告着重强调了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”,结合此前特色估值体系的表述,国企改革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政策主题;重点关注大科技(通信运营)和大基建(建筑运营)央企和国企的配置机会。

 
热销产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关于我们

信托网,值得信赖的信托资管服务平台!
7X12小时服务电话:0755-28183786
QQ:283450530(业务咨询)
邮箱: kefu@suobuy.com

首页

理财产品

发现

咨询